白癜风工程 http://m.39.net/pf/a_4480890.html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中药配方颗粒在临床上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妥妥的干货让你深入了解中药配方颗粒。

1、中药配方颗粒与中成药有什么区别?

中药配方颗粒是供中医临床配方使用,可根据中医处方灵活加减。是单味中药饮片经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粒而成,又称“免煎中药”。

中成药则组方固定,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明确。

2、产品的包装形式有哪些?

为了满足不同医疗机构的实际需要,一方中药配方颗粒有4种包装形式

3、如何区分理解小袋装的包装的规格、装量、相当于饮片量?

答:规格是根据投料量和制成量计算而得,以“每1g配方颗粒相当于饮片XXg”来表示。如规格不是整数,一般保留不多于两位的小数。如白鲜皮配方颗粒的规格:每1g配方颗粒相当于饮片3.7g

装量是一小包袋装配方颗粒的颗粒实际重量。如白鲜皮配方颗粒,装量:每袋装1.35g,即1.35g颗粒。

1小包袋装中药配颗粒相当于饮片量的计算方法:规格*装量=临床饮片使用量。如一小包袋装白鲜皮配方颗粒相当于饮片使用量为5克,即:3.70乘以1.35等于5。

包装规格设计是以版《中国药典》用量为基本参照,兼顾考虑临床用药习惯而制定的。

4、小袋装怎样掌握用量?如何开处方?

(1)、开处方之时可参照《中药配方颗粒品种表》,留意一包中药配方颗粒相当于多少饮片量。一般成人处方,用1-2包,特殊的情况可以加量,如补阳还五汤,*芪(蒙古*芪)配方颗粒可用4-8包。

(2)、儿童用药量参考下表:(即成人一剂药,加水溶解后,分2-3次服用,剩余部分加盖放入冰箱中,喝时加热)。

儿童岁数

用量

小儿5岁以下

通常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

5—9岁

按成人量减半

9—12岁

按成人量的2/3

12岁以上

按成人量即可

5、中药配方颗粒冲服要注意那些问题?

一般医疗机构调剂好的中药配方颗粒包装可分为两种:调配机专用盒装及小袋装。两种包装的冲服方法大致相同。

(1)、 调配机专用盒装的冲服方法:一剂中药配方颗粒分2次服用(处方量大时可分3-4次),一次1格(处方量大时为多格),详细用法请看标签,或遵医嘱。将中药配方颗粒封口膜剪开,倒入杯中,先加少量沸水湿润,搅拌。一般倒入约ml沸水,用勺子搅拌均匀使颗粒溶解,待药汤放置至微温时(30~40摄氏度)服用。

小袋装冲服方法:将医生所开一剂药中的每一药袋沿预留的切口撕开,倒入同一杯中,先用少量沸水湿润,再倒入约毫升沸水,搅拌至溶解,待药汤放置至微温时(30~40摄氏度)服用。注意:中药配方颗粒一剂是一天的用量,与传统中药饮片一样,分2-3次服用,即加水溶解后,分成二份或三份,先服用一份,剩余部分加盖放入冰箱,到服药时取出加热后再服用。隔夜的药液建议不要服用或遵医嘱。处方量大时袋数多,可分3-4次(每剂)服用。

(2)、加水量可根据自己喝中药习惯适当调整,老人和小孩可适当减少加水量。

(3)、注意事项:

①一定要用足量沸水;

②加水后要充分搅拌,直至溶解;

③如遇到极个别难溶方剂,建议冲水溶解后放到微波炉加热或者直接煎煮2-3分钟;

④服用期间应注意饮食禁忌;如在吃人参等滋补的中药时,不适宜吃生萝卜等;不宜喝浓茶、咖啡等;不宜吃生冷辛辣的食物;

⑤调配好的两种包装(药盒和袋装)建议放在阴凉处保存,如药盒包装膜封口不严或破损等引起的颗粒吸潮结块时,请勿使用。

⑥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应注意间隔半小时以上服用,防止药物相互作用。具体用法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⑦冲服不当时会有沉淀,属于正常现象,将药液与沉淀一起服下即可。

6、为什么有些配方颗粒冲服会出现不溶解或难溶解现象?

配方颗粒在冲服时有些品种会出现不溶解或部分不溶解,或溶解较慢。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1)中药配方颗粒的溶解性与中药中的成分特性密切相关。例如,含油脂类成分较多的,如桃仁、柏子仁等,多是因为颗粒有油性,油水不相混溶原理;含淀粉类成分较多的,如法半夏、王不留行、薏苡仁等,是因为淀粉等大分子物质分子结构呈链状而不溶于水;含黏液质类成分较多的,如菟丝子、车前子等容易成团粘附在一起。其不溶解或难溶的情况同样在传统汤剂中也会呈现,传统汤剂煎煮后放置一段时间,也同样会有不溶物产生。

(2)药品溶解性与加水温度、加水量、搅拌频次等有一定的相关性。首先是水量,因生产过程是用药材的10-20倍左右水进行煎煮的,再经浓缩干燥制粒而成的,所以在日常冲服时需适量加大水量。其次,在温度方面,一般是随着温度的升高颗粒溶解速度越快。有些种仁、根类产品,冲服时出现混浊或有絮状物,尤其在药液放冷后比较明显,这是由于这类药物含有上述的特性成分,该成分在温度较高的药液里能充分溶解或溶散,当温度降低时药液里的特性成分凝聚所致。这类产品主要有:车前子、菟丝子、法半夏等。所以冲服时要注意水温及是否充分搅拌。

难溶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冲服方法不当造成,如水温低、搅拌不充分等,患者经常反映的“不溶”多指这一类。

7、糖尿病患者是否适合服用中药配方颗粒?

中药配方颗粒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未添加糖类、矫味剂、防腐剂、色素等添加剂,仅根据物料性质,加入少量的糊精等药用辅料,故一般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可以服用中药配方颗粒,特殊情况请遵医嘱。

8、为什么极个别患者服用配方颗粒后会出现“上火”现象?

所谓“上火”现象是指有的患者服用中药后出现咽喉干燥不适或疼痛等症状。出现该症状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本身是阴虚火旺体质,在服用一些温热性药物后,会出现“上火”。

(2)在中药配方颗粒生产过程中要经过喷雾干燥等物料受热工序,按中医的说法,经煎炸、烘烤后的物品,其性偏燥,有极少的人服用后会出现“上火”。

(3)在临床上,医生应视具体情况进行药味的调整,上火现象很快会消失。

该现象主要在广东、广西、香港等南方地区有所反应。

9、为什么极个别患者服用配方颗粒后会出现“腹泻”现象?

药物不良反应是个较复杂的致病过程,有时一种药物可引起多个系统的症状,有时是几种药物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

首先,要让患者停止服用药物。向患者详细了解具体的服药及饮食情况,分析具体原因之后需观察停药后身体状况,确认是否属于一过性反应。

其次,在排除药方本身及患者自身因素的情况下,建议患者可以选择在饭后半小时温服或一剂中药分多次(3-4次)服用;如仍不能缓解,建议将方中药味的剂量减三分之一服用,可以有效减少腹泻现象的发生。

如当药物不良反应较严重时,医院诊治。

10、为什么中药配方颗粒产品的名称与医生处方习惯使用名称不一致?

根据国家药典委颁布的《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有关规定,中药配方颗粒的名称必须包括中文名和汉语拼音。中药配方颗粒的命名以中药饮片名加“配方颗粒”构成,中药饮片名称按照《中国药典》等国家标准规范命名。对于不同基原品种、或临床习用需区分特定产地的品种,在XXX配方颗粒名称中加括号标注其植物的中文名,如“*芪(蒙古*芪)配方颗粒”或“*芪(膜荚*芪)配方颗粒”;“*参(潞*参)配方颗粒”。因此,部分配方颗粒名称和各地处方习惯用名不同。

中药别名的出现,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地区用名是中药别名的一个主要来源。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同一中药可在不同地区分布而名称各异,如中药矮地茶,在湖南称矮地茶、矮山茶、紫金牛;江苏、江西、福建称平地木;江西又称矮脚樟、地茶;河南称破血珠。由此可见,地区用名在中药别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江苏新医学院编著的《中药大辞典》收录别名多达余条。

在不同地区,对同一种中药名称的叫法都是不一致的,而医生处方时往往喜欢处方习惯名称、别名、商品名;若按照药品的严格管理要求,医生的处方药名有部分是不规范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ianpia.com/bxpzz/11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