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诊疗康复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327538.html
痤疮的中医临床辨治

级修园班*碧霞

痤疮是一种以多形性皮损为特点,青春期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临床表现多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多见于面部,也可见于胸背上部。对于此类病人,应内外兼顾,表里同治。

中医认为,皮肤是人体五脏的外在反映,痤疮的发生发展与脏腑有着密切联系。素体阳热偏盛,或过食辛辣,热邪积聚于脾胃,循经上熏,血随热行,上壅于胸背及头面,病多属实、属热;或风寒湿邪犯肺,阳气阻滞,郁遏于肌肤;或阳郁生热,热*炽盛,壅滞于前胸后背及面部肌肤;或情志不遂,损伤冲任,肝经瘀滞不畅,气血失和;或饮食不节,偏好食用肥甘膏粱之品,内生湿热,聚而成痰,久则痰瘀互结;或病久体质虚弱,气虚血瘀等,皆可诱发痤疮。痤疮发病早期大多不受重视,待到中后期就诊时,病因往往较为复杂。因此,在辨别病因时应结合饮食、情志、环境等因素综合分析。

由平素脏腑火热较盛,血热内蕴,熏蒸肌肤所致的痤疮,大多以红色丘疹和脓包为主,伴有大便干结不通,舌红苔*,脉数等热蕴之征象。故临床上常用五味消*饮加减,以消散积热,清解火*。

方中金银花清气凉血,紫背天葵、紫花地丁、野菊花、蒲公英合用,具有消痈解*之效。诸药相伍,既能清热解*,又可在消肿散结的基础上凉血止痛。

因过食肥甘之品,湿聚痰生,久而化热,湿热交结,上蒸颜面所引起的痤疮、粉刺,可用加味五味消*饮治疗,其疗效亦十分明显。

加味五味消*饮[1]为五味消*饮和五花饮的合方,方中金银花疏散风热;蒲公英清热解*,利水通淋,促进湿热之邪外出,与野菊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相伍,可凉血消肿,清热之力更甚;辛夷花为辛温之品,能助清阳上行,通达头面;玫瑰花行气解郁,活血止痛,有利于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改善红肿的症状;绿萼梅,疏肝和胃,理气化痰,有疏散之性,可助药上行;合方既有清热解*之效,又可调和气血,祛湿抗菌。

肺经有热,熏蒸于面所致的痤疮,多以红色丘疹为主,或痒或痛,或有脓包,伴有口干、大便干结、舌红苔*、脉数等。临床上常使用枇杷清肺饮加减。方中枇杷叶与桑白皮入肺经,清肃肺热;*芩、*连清热燥湿;人参与甘草健脾和胃,可促进*邪排出。

同时,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加入其它药物,如脾虚湿盛者,加茯苓、苍术、白术、薏苡仁等药物健脾利湿;大便不成形者,加茯苓、*参、山药等益气健脾;伴有瘙痒者,加白蒺藜、白鲜皮等止痒;失眠者,加酸枣仁安神助眠;丘疹较严重伴有疼痛者,则加入皂角刺消肿排脓。

除内服中药以外,还可嘱咐患者外涂芦荟胶帮助皮肤修复,若有发炎者,可使用夫西地酸乳膏消除炎症。相关的临床研究表明[2],夫西地酸乳膏作为一种外用抗生素,有较强的杀菌、抑菌作用,在临床上治疗痤疮有着较大疗效,但对白头粉刺和黑头粉刺见效较慢。

对于痤疮治疗,除药物治疗外,还需保证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按时作息、注意饮食、加强锻炼、调节情志等,才能达到未病先防,既病促愈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晶晶.加味五味消*饮内服、外敷治疗湿热证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

[2]刘秀英,李海燕.夫西地酸乳膏治疗寻常痤疮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7(1):37-38.

文字:*碧霞

文编:林静柠

编辑:林斯宇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审核:郭冰盈胡力琪*聪方育涵

指导老师:杨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ianpia.com/bxpzz/7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