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温统一辩证寻麻疹病案分享
寻麻疹又称风疹块,民间叫作风团,是一种常见皮肤病症,此病虽没有痛症难受,但剧痒之时,让人烦躁难受不亚于疼痛,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寒温统一》的倡导者、全国首批名老中医万友生教授对此病的辩证施治思路丝丝入扣、精辟透彻,二部一委指定其学术传承人万兰清教授主编的《万友生医学丛书》中王鱼门主编的《万友生医案选》内有详细分析,全套丛书现已上架,现录入其中一节供大家参考: 荨麻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皮肤血管反应性疾病,其特点是皮肤突然出现风团剧痒,时起时消,消退后不留痕迹。从中医理论来说,风团病因主要是“风”(既有外风,也有内风),病位主要在心肝血分,是由血分伏风所致。 由于风性善行数变,去来无定,故风团时起时消而痒甚,并常因外感风邪或食鸡、虾、鱼、蟹等动风发物而引起。又因肝风内伏,常克脾土而致胃肠功能失常,故多伴有腹痛、泄泻或便闭、恶心呕吐、不思食等症。风为阳邪,久伏必致伤血而生热,故又多热象。风木克土,则脾虚而生湿,故又多兼湿象。这就是一般临床辩证论治风团着眼于血分风、湿、热的理由所在。也就是说,风团是血分伏风外发于皮肤之象,风胜故痒甚;热炽于表则风团色赤而皮肤灼热,热炽于里则心烦不寐、大便秘结;湿感于表则风团色白而皮肤浮肿,湿感于里则腹痛胀满、不思饮食。热偏胜者,多见舌苔*、脉滑数、久则耗伤阴血而致舌干红、脉细数。湿偏胜者,多见舌苔白腻、脉缓,久则损伤阳气而致舌滑润、脉迟弱。 西医认为本病一般属于过敏反应,与个体易感有关。其诱发的因素较多,由于某些因素使皮肤组织内释放过多的组织胺,致使血管扩张,血浆渗出,造成皮肤暂性局限性水肿(称为血管神经性水肿)。这和中医所谓血分风、湿、热的理论基本是相通的。 本病治疗原则,一般是从血分祛风湿热邪,但因本病是由血分伏风而起,故又应以活血祛风为主。这就是前人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意思。也就是说,风邪深伏血分,必须活血行血才能破其巢穴以除去之。若由外风引动者,则宜合用解表法以兼散外风。由于风为阳邪,深伏血分,久必伤血,血虚则生热而助风,故多热象,而应在活血祛风中凉血清热并养血平肝。至于治湿之法,湿泛于外者宜透宜利;湿盛于内者宜燥宜利;湿阻脾胃者宜运脾和胃;湿伤中气者宜初中益气(若由气虚发展到阳虚者,则应扶阳益气)。在活血祛风、凉血清热、养血血平肝中,必须善于运用四物汤。方中当归、川芎能活血养血以祛风;芍药宜赤白同用,赤芍能凉血行血,白芍能养血平肝、和血息风;地*宜生用,生地*既能凉血清热,又能养血益阴,且能活血化瘀。在祛除风湿热邪中,一般常用防风、荆芥、浮萍、薄荷、蝉蜕、僵蚕、地肤子、苦参、苍术、生薏苡仁、车前草、木通、滑石、泽泻等药。例如一般临床医生比较喜用的《医宗金鉴》消风散(防风、荆芥、牛蒡子、蝉蜕、苍术、苦参、生石膏、知母、生地*、当归、木通、胡麻仁、甘草),就基本上具备了上述多种作用,故对风团有一定的疗效。 书中更对治疗皮肤病特效药的白鲜皮和刺蒺藜二种药进行了深入分析以及加减使用方法。列举全国名老中医万友生教授的两个医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例一:聂某,女,54岁。年11月7日初诊。 患风团多年,时起时伏,近又复发,遍及全身,瘙痒难忍。经常“上火”,面红,耳鸣,牙疼,双目干涩冒火,手足心热甚,又患背腰硬痛,难以转侧。平素大便稀溏,日七八行,有不禁感,无里急后重感,每次便量不多,面目虚浮,舌红苔少,脉弦。投以自制鲜蒺四物汤加味:白鲜皮30g,刺蒺藜30g,当归10g,川芎5g,赤白芍各30g,生地*30g,牡丹皮15g,葛根g,山药50g,莲子50g。 年2月28日二诊:服上方后,风团即消失,背腰硬痛亦减轻,遂自停药后,风团未再发作。近日又有复发之势,时时“上火”。守上方加重白鲜皮、刺蒺藜各为50g,再进4剂。年4月15日三诊:患者面告,自服上方后,风团至今未复发。 例二:龚某,男,38岁。年12月27日初诊。 久患荨麻疹,上月病发持续至今未已。每天下午即作,傍晚渐甚,夜间遍及全身,直至天亮始渐消退,食欲不振,有时腹痛,舌红苔*,脉稍细数。投以鲜蒺四物汤加减:白鲜皮30g,刺蒺藜30g,生地*15g,牡丹皮10g,赤芍10g,红花5g,金银花15g,连翘10g,防风15g,荆芥10g,青木香10g,山楂30g,六曲10g,谷麦芽各15g。 年1月1日二诊:服上方3剂,风团明显减退。守上方加菊花15g,生甘草10g。 年9月26日三诊:再服上方15剂,风团痊愈。为了巩固疗效,又自继服15剂,至今未曾复发(并有一风团重症者,男性,年30岁,转抄上方,连服20剂,亦获痊愈,未见复发)。近因患过敏性鼻炎久治不愈而来就诊,投以苍耳子散合玉屏风散加味治愈。寒温统一学术流派传承弟子刘*辉三年前结缘万老,自加入万众国医以来认真学习万友生教授学术思想,临床上一直跟诊寒温统一学术传承人万兰清教授。在万友生教授百年诞辰之际,积极参与万友生中医学术全集的编辑整理和校对工作,受到了万老的认可和表彰。并代表寒温统一传承弟子先后被派往南通、广州参加国医大师朱良春学术纪念活动,结识学习了众多名老专家的学术思想。下面是其阶段性跟师专业学习的心得汇报。 寒温统一流派流派弟子刘*辉临床医案一则,仅供参考: 巫某,男,19岁。 年6月14日下午1点初诊:患风团三年多,经其父亲同事介绍来求医。患者身高体瘦,来诊时病未发,诉风团起时,全身瘙痒难受,风团色红,每遇天气稍热或是稍微运动即发,服食肉、蛋类及发性食物时易发,多方求医且花费甚巨亦无效。头微痛而有些昏沉,多年未汗出,饮食如常,大便偏干,小便调。双脉浮弦而细,舌淡红略胖,苔白稍厚,齿痕轻。辩证为表邪郁结,用方为桂枝麻*各半汤: 麻*12g,桂枝12g,白芍12g,炙甘草10g,生姜12g,红枣8个(切开),杏仁12g。二剂,每天一剂,用六碗水煮成三碗,分一天三服,饭后一小时后温服。嘱其服药后当微汗出方可,不可大汗淋漓。 患者因服药后汗不出,辅助爬楼梯运动,并把二天煎好的药量二小时左右分四次全部喝完后,出现肤痒及针刺感时随微汗出而解。按其脉象,脉浮而不可察,转为细而略紧。 6月14日4点半二诊:效不更方,更进桂枝麻*各半汤二剂。 6月16日下午2点三诊:风团已不发,痒及刺痛感全退,按其脉已为细软,告知其病愈,服理中丸以善后调理。 辩证浅析:初看患者症状,一派“热”象,如“遇热或运动即发,食膏腻亦发,更是风团色红”,从以上诸多“热”象分析,故多方医家开滋阴清火之方,且亦有药量特大或小者,匀不显效。我想,若同用清热滋阴的思维,肯定难于取效,肯定不能再走前医思维。仔细分析四诊,看到“多年未汗出”时,且每遇热欲汗出时而汗不得出,郁而不通而引发风团,更有呈浮细而弦,对应汗不出,正是邪在表之脉象,心中已明此是邪气郁表所致,故不能汗出,治疗当用宣表驱邪之法。 太阳主皮毛,皮毛腠理不畅而宣发失常致汗不能出,故知其在太阳为病。患者未见三阴之症,故可知病只在太阳,开表驱邪,该当辛温或辛凉之法,标病风团虽呈“热”象,此“热”只是郁而不通所现,非真热而发,表宣则不郁,此“热”自然随表宣通畅而解,且舌略显胖大而苔白,内中却显寒湿之象,表里权衡,故该取辛温解表之法。辛温宣表之法当中,麻*汤当是首选,葛根汤亦为可选。 然患者久病,用纯粹开表之麻*汤恐其太过,葛根汤亦觉稍为太过,而桂枝麻*各半汤正适合体弱不能承受大剂量发汗之方,且此方也正切合此病病机,得小汗出则能病解。参考《伤寒论》原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各半汤。” 果如其然,几服之后濈然汗出而解。 其中过程,比较有趣,以下列出,供同仁参考指正: 患者一服后,反馈丝毫未见汗的踪迹,问可否连服一碗,我想,此方为发汗剂,南方夏日六月,房间内天气闷热,旁人端座尚且汗出不断,患者本人服药后竟然一丝汗未见,可明显知道邪气郁表而至表闭不宣,但又恐患者多服则汗多,惟安全计,令患者运动爬楼梯促其汗出。患者初登楼七层,气喘吁吁,然汗不知所踪;复问如何?遂要求患者更喝一碗桂麻各半汤,喝完半小时后,身体一如之前无所动静,复登楼七层,仍无汗;遂三次登楼七层,并合二天药量分服四次,二小时左右全部喝完,始觉背颈部发痒发红,背部如针扎感觉,虽略感难受,但远无平日发作时严重,更要求再登梯七层,方见头、背上部润泽和微微汗迹,痒及针刺之感随汗而消退。 待呼吸均匀半小时左右再诊其脉时,浮脉已近乎不可见,脉象细而略紧,半天之内,二诊其脉,虽未尽全功,但效不更方,告诉他已愈近七八成,随后二天续服此方,每天一剂,一剂分三服则可病去身安。患者欢喜而归。 第三天后下午,患者还差最后一服即服完二剂时已迫不及待过来问诊。 6月16日下午二诊:服上方第一剂时,时有微痒和针扎之感,但较14日下午更轻微,16日上午仍有轻微之感,至中午过来时已不觉察有任何异样。脉象细而软缓,舌苔薄白。告诉患者已病去身安,不必再治。患者当时抑制不住开心的喜悦反复问是否为真? 患者原请假三天时间,现听说三天即治好多年之疾,反而担心治疗效果的真实性,是以打电话延假三天,继续观察病情,并且让亲戚带其到各酒店餐馆服食病前不能食之海鲜、鸡蛋等发性食物,试探真的是否这么神奇。 6月19日(即第四天)上午八点半,患者亲来告知,确是一切正常,三天中无论如何饮食均不影响身体,确已痊愈,千恩万谢后遂欢喜而归。后因其传播,遂成赣某县一时佳话,引来众多求医者。 ---------------------------------------- 观照健康、守护精神、沟通灵*。 ---------------------------------------- 万众国医滨福馆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ianpia.com/bxpzz/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