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诺病的药浴治疗附伤寒论第十三条桂枝
克白灵苏孜阿甫片 http://m.39.net/pf/a_4340655.html 雷诺病是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肢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又称“肢端动脉痉挛病”。以阵发性四肢肢端(主要是手指)对称的间歇发作与紫绀为其临床特点,常为情绪激动或受寒所诱发,属中医“痹证”范畴。 药浴疗法: 方一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2)年 配方:川乌、草乌、细辛、三棱各25克,透骨草、肉桂、红花、苏木、桃仁各50克。 用法:上药煎汤,先熏后洗。每次共20分钟,每日1剂,熏洗1次,10~15日为1个疗程。 功效:对雷诺病,观察9例,有效率%。本方具有温经散寒、化瘀通络、解痉止痛的作用。经临床使用确有疗效。 方二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配方:水蛭、地龙各30克,土元、桃仁、苏木、红花、血竭、乳香、没药各10克,川牛膝、附子各15克,桂枝20克,甘草45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煎汤取液,每日浸洗患处2次,每日1剂。 功效:化瘀通络、散寒止痛。适用于雷诺病。 宜忌:宜注意肢端保暖,尤其于冬季要严防局部受寒。 ??张仲景(约公元~年—约公元~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所在。 《伤寒论》第十三条桂枝汤各家解说 汤歌: 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 解肌发表调营卫,啜粥温服汗易酿。 组成: 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大枣(切)各9g,甘草(炙)6g 功效: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服法: 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现代用法:水煎服,温服取微汗)。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加减: 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禁忌: 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均当忌服,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伤寒论》条文: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79版教材《伤寒论选读》 本条承前条言桂枝汤主治证,以辨证为主,凡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均可使用桂枝汤。故柯韵伯说:“此条是桂枝本证,辨证为主,合此证即用此汤,不必向其为伤寒中风杂病也,今人凿分风寒,不知辨证,故仲景佳方置之疑窟。四证中头痛是太阳本证,头痛,发热,恶风与麻*证同,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桂枝证。” ??尤怡(-),字在泾,号拙吾,别号饲鹤山人,清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少时家贫而好学,曾在寺院卖字为生,但聪明好学,能诗善文,性格沉静,淡于名利。师事苏州名医马俶,既得师传,悬壶于世,名噪于时。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太阳受邪,无论中风伤寒,俱有头痛,俱有发热。但伤于寒,则表实无汗,伤于风,则表疏自汗,是头痛发热者,伤寒所同,而汗出恶风者,中风所独也。中风必以风剂治之,云桂枝汤主之者,见非他药所得而更者耳。 ??大塚敬节,日本著名汉方医学家。年毕业于熊本医学专门学校,年师事汤本求真学习汉方医学,医院,从此以复兴汉方医学为己任,不懈地工作。年参与创立日本汉方医学会,年参与创立日本东洋医学会,历任理事、评议员、会长、理事长等职务。年参与设立医疗法人金匮会、财团法人日本汉方医学研究所。年参与创建社团法人北里研究所附属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并担任第一任所长。五十年汉方一条道路,从事疑难病诊疗与研究,培育后续人才,且著述甚丰,为汉方医学复兴与发展构筑了坚实的基础。年被授予日本医师会最高优功奖。年被追授予日本文部大臣奖,以表彰其生前成就。 大塚敬节《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 本条也阐述了应用桂枝汤的场合,不同于上一条,所举出的是汗自然而出的例子。本条无脉象的记载,关于这一点,有观点认为因为前一条举出了脉象,所以本条便省略了。这也是一种理由吧。本来在《伤寒论》中,在即使不举出脉象辨证也很清楚而不必担心与其他证混淆的场合,便省略脉象如果证相似而鉴别有困难时,特别举出脉象,以进行明确地区别。 像本条这样,有头痛、发热、汗出,如果具备恶风症状,则不必顾虑脉象,确为应用桂枝汤的场合。所以可以考虑到,本条正是因为这个理由才未言及脉象的吧。但是,如果此时没有“汗出”的症状,就难以与麻*汤适应证进行区别了。所以可以考虑为,正因为前一条叙述了无汗出的桂枝汤证,论及了脉象,而本条所论为有汗出的桂枝汤,不会与麻*汤证混淆,也就省略了脉象。但是,在实际临床之际,脉诊很重要,本条省略脉象并无脉象不必要的意思。 桂枝汤并非发汗剂,其具有在体表机能衰弱时而鼓舞之的效果,即对于表虚时的补益之剂。所以,如应用于第四条那样无汗出的场合,其汗出而愈者,乃因体表之机能变得旺盛,气血循环改善,所以汗出。在本条,应用于汗出的场合,则为服用桂枝汤后,汗止而病情向愈。 此为表虚汗自然而出,以桂枝汤补益其表,体表机能恢复,回到正常状态,则汗出止。所以,古人谓桂枝汤为解肌剂。解肌者,和解肌腠之意也。 病如本条,发热而汗出、恶风者为太阳病轻证。所以与前一条的太阳中风,均为桂枝汤所主治。 体质虚弱者,或为平素体质强壮而感冒后强撑、延误、医者误治致使身体衰弱时表现出来。 ①桂枝汤是一种补益强壮剂,患感冒而呈现桂枝汤证的患者,或为体质虚弱者,或为平素体质强壮而感冒后强撑、延误、医者误治致使身体衰弱时表现出来。 ②使用麻*汤、葛根汤发汗后,尚残留恶寒、恶风,发热尚未退尽时,也有可用桂枝汤的场合。 ??曹颖甫(年—年)清代名医,注重临床实践,常借临床验案阐发病症变化机理,并以此进一步验证仲景经方的临床实用价值,著作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曹颖甫医案》等。 曹颖甫《伤寒发微》 邪薄于外,正气不得外泄,则上冲于头,故无论伤寒中风,皆有头痛之症。两太阳穴(在目外眦旁),最为空虚,故上冲之气,此最先受。初病便发热者,为其发于阳也。当皮毛开泄之时,风袭汗孔之虚,内薄肌腠,肌腠为孙络丛集之区(草书“丝”字近形于孙,故《内经》俱作孙络,即今西医所谓微丝血管),营气居之,营气随受随抗,故一病即见发热。皮毛本开,故汗自出。风从汗孔入犯肌肉,故恶风。所以用桂枝汤者,取其辛甘发散,但令脾阳内动,营气自能作汗,从肌理泄出皮毛,然后肌表通彻,风邪即从汗解矣。无如近世庸工,谬以芍药为酸寒,又不知姜、枣、甘草为扶脾主药。桂枝、甘草所用不过三五分,生姜不过三片,红枣不过三枚,桂枝汤乃无复愈疾之功,可笑亦可叹也。 ??刘渡舟,中医学家。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提出《伤寒论》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临床辨证善抓主证,并擅长用经方治病。从事中医教育30多年,为培养中医人才作出了贡献。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第14条的描述和第13条类似,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扩大了桂枝汤的治疗范围。第13条的桂枝汤证开头说“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治疗的只是太阳中风。这一条是“太阳病”,太阳病就是表病,并没说是中风、伤寒还是其他。因此,凡是太阳病,中风也好,伤寒也好,其他病也好,如果出现了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就可以用桂枝汤主之。这样来看,桂枝汤就不局限于太阳中 风一证,它就有广泛的意义了。邪气伤人是很复杂的,随着人体状态的变化,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如果完全用风,寒这两法来衡量表证是不足的,也是不符合客观病理变化的。因此,在中风,伤寒以外另立一条,就是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我们就 可以给他用桂枝汤。汗出、恶风是什么?这是主证。桂枝汤的主证已经出现了,无疑就是表虚的营卫不和证,就可以用桂枝汤。 下面我举一个用桂枝汤治疗发热,汗出、恶风的例子。有一次,我看一个老年人,浑身出很严重的荨麻疹,越到夜晚痒得越厉害,睡不好觉。虽然是个小病,上了年纪的人了,也是影响健康的。找过很多大夫,凉血,清热,疏风、解湿*的方子都服过,白鲜皮,地肤子、苦参、荆芥,防风也都用过,就是不好。我一看,他的脉浮而缓,就问他:“你这个疹子除了浑身痒,还有没有其他的病证啊?”他说:“我怕风,有时候还发热,发热的时候就出汗,出汗的时候就怕风。”这就和桂枝汤证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的主证吻合了,所以我毅然开了桂枝汤的原方,并嘱咐他吃药以后喝点儿热粥,盖上被子出点儿汗。果然,他吃药以后汗出了,疹子就退了,后来就掉疹子的皮屑,病就好了。从这个病例,我们可以看出抓主证的重要性。柯韵伯很有经验,他说疟疾、下利,只要出现太阳病的发热、汗出、恶风,用桂枝汤效果很好。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胡希恕(—)又名胡禧绪,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胡希恕青年时拜清末进士、名医王祥徵为师学习中医,于年参加沈阳市*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并个体行医,后于年在北京个体行医,与陈慎吾、谢海洲等老中医办学,传播中医学术。年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开设北京私立中医学校。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那么这一条有什么意思呢?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这和上头差不多呀!他有用意的,仲景的书就这样的,他还怕你(认为)桂枝汤就是中风证,离开这个(中风证)就不能用了。这段不是了,这段它说凡是太阳病,只要是太阳病,属于这一类的病,它要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就用桂枝汤,没问题的,你不必管它中风不中风。这是中医辨证的精神,从这书上也看出来了。 所以桂枝汤的主要应用,就是在表证的时候发热、汗出恶风,它一汗出没有不恶风的,所以这个时候用(桂枝汤)是没有错的。这段的意思,就是怕你由于前一条(讲)太阳中风(用桂枝汤),(你就认为)必须是中风才用(桂枝汤),但是后世呀,这条还没人注意。就认为桂枝汤是散风邪的,要不是风就不能用,这是错的。凡是太阳病,只要是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你就用桂枝汤,那是没有错的。 ??恽铁樵(年-年),男,中医学家。早年从事编译工作,后弃文业医。从事内、儿科,对儿科尤为擅长。创办“铁樵中医函授学校”,致力于理论、临床研究和人才培养。著有《群经见智录》等24部著作,有独特新见。竭力主张西为中用,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方云:此与前条,文虽差互详略,而证治则一。前条有脉无头痛,以揭病名,此有头痛无脉以言治,互相详略耳,无异殊也。柯云:此条是桂枝本证,辨证为主,合此证,即用此汤,不必问其为伤寒中风杂病也。今人凿分风寒,不知辨证,故仲景佳方,置之疑窟。四证中头痛是太阳本证,头痛发热恶风,与麻 *证同。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桂枝证。丹云:《金鉴》以此条为重出衍文误。 铁樵按:柯氏辨证为主四字,是初学从人之门。 ?附:该条文中常用中医名词解释 ①太阳病:它不是病名,而是一个术语,指人体最表一层,为风寒外邪所侵袭,受到阻郁,出现脉搏浮,头部颠顶,下连项后强急疼痛,恶寒等症状,叫做太阳病。 ②发热:热势熏蒸,或热势浮泛在肌表,都叫发热。 成不居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ianpia.com/bxpzz/11727.html
- 上一篇文章: 时光匆匆又是一年
- 下一篇文章: 飞检家被责令整改包括限期整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