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证治病,从病因到治疗,往往首先考虑到“*”。综观临床,不仅肝炎,凡各种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胃肠炎、肾炎、泌尿系感染及某些血液病等,虽然见证各异,但从起病至慢性,解*攻邪不失为首要一法。

一、许多学者总结大量临床资料发现不少疾病在早期能否清彻*邪,对于防止转入慢性,提高治愈率,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例如过去中医治疗肾炎按水气病与虚劳论治,注重调理气血、扶正固本。西医学则认为其中很大部分主要是病*、细菌等抗原感染后引起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及可溶性的抗原抗体复合物,随血流至肾小球基底膜,进而激活补体系统、凝血系统及激肽系统,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

年北京市中医研究所肾病研究组通过对例肾炎的分析,提出并发感染对肾炎影响很大。由于感染的存在,使本属于阳虚或阴虚的证候转化为热证,形成热与湿蕴结于内的局面,久则化*,证见热*之象。

年上海二医附属三院亦指出:除了感染病灶外,大量长期应用激素也可造成湿热与热*。通过例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临床分析,证明清热利湿解*能提高肾病的疗效。

如此,湿热之证从肾炎的一种夹杂证逐渐列为其主要类型之一,即所谓“热*型”,推动并提高了中医中药治疗肾病的理论与临床水平。

2、在肝炎方面,除急性已被公认为“湿热*邪”所致外,即使慢性肝炎,都不能离开清热解*利湿之法。治疗大多清补结合,单纯言补的已不多见。重庆中医研究所*星垣等人则明确提出外感热病由“*邪”所致的一系列观点,所谓“*随邪来,热由*生,*不除,则热不去,变必生”。因此治疗湿热病应从清热解*着手,并须贯彻治疗的终始。

由上可见,虽然中医所论之“*”不能完全等同于西医学所谓的各种致病微生物,它还有积久成*与因人脏腑虚实而呈现不同表现的更广泛的含义,但是祛除*邪的目的却是完全相同的。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又进一步发现,中药中许多清热解*药不仅具有抑菌及减*两方面的作用,其功效甚至超过许多西药抗生素,更重要的是某些清热解*药的主要作用并非其抑菌作用部分,而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起到解*作用。王今达氏的实验结果证实了许多清热解*药都具有明显的拮抗内*素的作用,这一点较之西药为优越。

因此,重视*邪致病,在治疗上重视解*祛邪,不仅是中医病因学说中的传统理论,而且随着临床与科研的进展,它的临床意义将更其显著。

二、任何疾病的发生,不外是“邪”“正”相争的过程,邪属标,是外因,是条件;正是根本。

1、急性肝炎中医辨证治疗

急性肝炎多为正气未虚,以祛邪为主,祛邪即扶正。因为急性肝炎致病的主要外因有二:

一是外感湿热之邪,阻滞气机,肝失疏泄,蕴结在里,困遏脾胃;

二是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湿热内生,郁蒸肝胆。发病的内因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或肝气郁结,或久病大病后正气受损,是引起外邪入侵的主要原因。

故湿热合邪是急性肝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为本。

临证时首先应辨湿热孰轻孰重,热重于湿,当以清热为主兼以利湿,可用茵陈蒿汤加减;若湿重于热,则当以利湿为主兼以清热,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若湿热并重,当以清热利湿,可用茵陈栀子银花汤加减(茵陈、金银花各30g,虫蒌、杏仁、橘红、六一散、赤芍、泽兰、藿香、蒲公英、栀子各10g,金钱草15g,生甘草6g。日服1剂)。

在肝炎恢复期仍须注意调理,以巩固治疗。即使临床上无明显自觉症状,肝功能已恢复正常,也不宜过早停药,应配以丸剂继续服用一段时间,可服健脾舒肝丸(见秘验方5)或滋补肝肾丸(见秘验方2),以求“缓则治其本”,重点在于扶正。

2、慢性肝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临床上治疗肝炎常因攻伐太过,屡犯虚虚实实之戒,而致正不胜邪,迁延复发,长期不愈。故祛邪不利、忽视扶正是导致发展成慢性肝炎的主要病因病机。据此,慢性肝炎治疗要点应为:扶正祛邪,调理气血;调理肝脾肾,中州要当先;扶正需解*,湿热勿残留。

归纳出

10种辨证(肝胆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脾失健运证、脾肾两虚证、气血两虚证、肝郁血滞证、气虚血滞证、痰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和

治肝10法(清利湿热、平肝和胃、健脾舒肝、健脾和中、健脾补肾、滋补肝肾、补气养血、行气活血、补气活血、活血化瘀)。临床辨证论治时应注意,以上10种辨证可以单独出现,或兼夹、前后交错,或互相转化,故要抓住疾病各阶段的主要矛盾,以确定其治法,既要掌握原则性,又要考虑一定的灵活性。

治疗乙型肝炎时,有些医者效仿西医,把通过体外实验对乙肝病*有抑制作用的诸多中药罗列在一起,应用大量清热解*药物进行治疗,这是不科学的,不但不能取效,常因大量久服苦寒之品而败胃伤正,引起患者正气更虚,邪气更盛,不利于病情的恢复。中医治疗疾病强调整体治疗,不是只靠某一种药物,而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的平衡,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治疗乙肝及乙肝病*携带者亦如此,治宜扶正为主,祛邪(病*)为辅。治疗乙肝病*携带者常用中药有:生*芪、当归、生地、白芍、川芎、香附、夏枯草、白茅根、*参、白术、石榴皮、生甘草、白鲜皮等,根据病情加减化裁用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ianpia.com/bxppj/7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