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炎西医分为多种类型,如接触性、剥脱性、光化性、肉芽肿性、腺性等,病因不同。但临床上以变态反应导致的较为多见,即以上列出的前三种。唇炎的中医辨证,多责之于脾胃,因脾开窍于口,足阳明胃经“……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灵枢·经脉》)。根据临床所见,以脾经湿热者较多,但较为顽固者则虚实夹杂,须详审细辨。唇炎的治疗通常较慢,因每天要进食,所吃的食物多而杂,是其较难治愈的原因之一。

案例一

董某,女,41岁。

主诉:口唇及其周围皮肤干燥脱屑,肥厚,瘙痒3年。病史:3年前唇红区干燥脱屑,痒。后口角、下唇下均被累及。现皮损肥厚,色沉,时有丘疹、丘疱疹出现,伴有皲裂,皮损冬重夏轻,纳食一般。舌偏淡,苔薄白,脉稍弱。诊断:1、接触性唇炎;2、慢性湿疹。

辨证分析:

患者舌偏淡,脉弱,皮损冬重夏轻,阳虚复又感受风寒之故;阳虚则气化不利,湿邪内蕴,故口唇有丘疹、丘疱疹出现;湿蕴化热壅脾经,故唇部干燥脱屑而痒。总之,本例阳虚与湿热共存,阳虚为本,湿热为表,风寒为加重因素。辨证结论:阳虚寒束,内有蕴热。治法:温阳散寒,兼清内热。方药:炙麻*6g,制附子6g(先煎),细辛5g,栀子15g,*连6g,当归15g,苍术15g,陈皮9g,白鲜皮30g,甘草6g,紫草18g。7副,水煎服。曲安奈德乳膏、硅油霜(院内制剂)外用,日2次。

二诊:下唇下皮损减轻,色转淡,较前薄软,口角皲裂,舌偏淡而胖,纳、眠均可。脉尚可。改拟辛通温润,佐以苦燥。荆芥9g,防风12g,苍术15g,桂枝9g,云苓18g,陈皮9g,当归15g,生地20g,白僵蚕15g,*连6g,天花粉10g,白鲜皮20g,7副,水煎服。

三诊:口唇及其下方皮损色接近正常,唯口角皲裂,舌红,苔薄白,脉弱。皮损明显减轻,热象稍显,中药二诊方去桂枝、白鲜皮,加*精20g,栀子12g,14副,水煎服。药后唇红区皮损消退,皲裂愈合,下唇下之皮肤略肥厚,轻痒。舌淡红,苔薄白,脉可。改拟下方调理善后。防风12g,苍术15g,生苡仁20g,云苓20g,陈皮9g,*芩12g,鸡血藤20g,当归15g,白鲜皮30g,甘草6g,10副,水煎服。

本例初诊舌脉、症状显示阳虚与湿热共存,复有风寒外束,故以麻*附子细辛汤温阳散寒,加清热燥湿祛风之品,一周后皮损减轻。但仍肥厚皲裂,考虑温燥不宜太过,改拟辛通温润,佐以苦燥。7副即唇红区基本恢复,但舌质转红,热象显现,原方减温通药,加益气养阴之品,唇部皮损消退。回顾本例的治疗,初诊时的舌淡、脉弱等阳虚之象,可能与前期在外院口服苦寒中药伤阳有关。因此,对于有些阳虚的患者,经过治疗,如果出现热象,就应及时更改治法。此与素体阳虚者不同,提醒注意。

案例二

王某,男,11岁。

主诉:唇部红斑、干燥、脱皮、痒半年。病史:自今年春节唇部干燥、红斑、脱皮,加之有舌舔口周习惯,唇周见界限清楚的皮疹、干燥而痒。舌红,苔淡*腻,脉可。诊断:1、唇炎;2、舌舔皮炎。

辨证分析:

口唇属脾,舌红,苔淡*腻,乃脾经湿热之象,故唇部出现红斑、干燥、脱屑而痒。脉象不弱,提示脾气不虚。辨证结论:脾经湿热。治法:清脾除湿。方药:泻*散加减。采用三九中药免煎颗粒。方药:藿香10g×1包,防风10g×1包,生地5g×1包,生石膏30g×1包,栀子10g×1包,北沙参10g×1包,白芍10g×1包,桑叶10g×1包,白僵蚕10g×1包,甘草3g×1包。15副,水煎服。硅油霜外用,日2次。

二诊:药后皮损消退,纳可,舌红,苔薄白,脉可。中药原方加丹皮、天花粉各1包,15副,水冲服。

三诊:皮损消退未发。继服10上方副后停药。

儿童尤其是男孩,饮食大多嗜好辛辣或肥甘,导致脾经蕴热或湿热。本例唇部红斑、干燥、脱屑而痒,加之有舌舔口周的不良癖好,导致口周也出现干燥脱屑,舌红,苔淡*腻,皆是脾经湿热之象,以泻*散清脾除湿祛风,皮损很快消退。

近期精彩文章选读

第五届全国皮肤病中医优势病种中西医结合学习班成功举办

医院皮肤科宣传片

从一则湿疹案体会中医精细辨证

刘爱民主任医案选粹连载(9)

刘爱民主任医案选粹连载(8)

刘爱民主任医案选粹连载(7)

刘爱民主任医案选粹连载(6)

刘爱民主任医案选粹连载(5)

刘爱民主任医案选粹连载(4)

青年医生︱张步鑫:一位优秀青年中医的成长之路

炎热夏季医院皮肤科教您如何避免面部皮炎加重

注:以上病案均节选自刘爱民主任新书《皮肤病中医诊疗思路与病例分析》。略有删减改动。

长摁







































白癜风治疗的较有效医院
北京市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ianpia.com/bxppj/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