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风邪入里成瘤的证治特点

证型复杂风邪入里成瘤实质是风邪与寒、热、湿、痰、气机、津液、瘀血等夹杂致病,主次先后变化快,涉及脏腑经络多,病情轻重差异大,对辨证的及时全面、精细准确有更高的要求。我们只能以广阔的视角,敏锐的观察,切实的证据,持久战的思想来辨证,使之能曲尽病情,而不是以正虚邪实,癌*泛滥等简单词语,草草应付。

综合治疗因为肿瘤往往是以风为主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肿瘤的治疗原则中西医不谋而合,这就应综合治疗。要求多式多样的方法,诸如中西医结合,手术治疗与放疗结合,内服与外用结合等等。如《小品方》治恶脉病方;“宜服五香连翘汤及竹沥汤。镵去恶血,敷丹参膏,”,“积日则差”。[1]正是古代能够想到做到的多靶点、全方位综合治疗的结果。而且,从全程来说,既要着眼与肿瘤的消退,更要注意风邪等邪气的隐现和脏腑功能的恢复。从未病先防,病中防变,到病后防复,真正建立围肿瘤的战略圈。

4.风邪入里成瘤的针对方剂

治万病积聚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一》,仅用蒺藜一味药单行成方,足见本药在抗肿瘤抗癌方面的不可轻视。刺蒺藜,又称蒺藜子、白蒺藜等,功能祛风解郁,明目止痒。治疗肿瘤,源远流长。《神农本草经》谓:“主恶血,破症结积聚”,[6]《名医别录》:“主身体风痒”,[6]揭示了其治疗“肺痿”的药理机制。其后也有单味刺蒺藜白汤作糊调服治疗“乳岩作块肿痛”[6]的秘方,可能是受本方的启发。

独活寄生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八》,由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共十五味药组成。具有袪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的功效。是中医治疗腰背痛,四肢关节疼痛的效方。我在多年的肿瘤临床中,应用独活寄生汤确实缓解了不少骨肿瘤以及癌症骨转移患者的疼痛,延长了生命,提高了生活质量。因为抓住了风邪这一主要矛盾,所以独活寄生汤实质上具有了现代意义上的抗肿瘤作用。[7]

丹参膏出《小品方》,“治恶脉及恶核、瘰疬、风结诸核肿痛,”[1]由丹参、秦艽、独活、莽草、蜀椒、白芨、牛膝、菊花、木防己、乌头等,配苦酒、猪膏熬制成膏,“涂诸疾上,日五六,至良。”[1]为外用方治肿瘤开一法门。

5.风邪入里成瘤的靶向药物

祛风止痛药防风、羌活、独活、徐长卿等,对肿瘤的疼痛,可以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祛风补虚药山药、石楠、豨莶草、桑寄生、何首乌等。山药,古名薯蓣,既是寻常菜蔬,又是健脾补肾的食疗药。在抗癌方面,长于祛风补虚。《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诸虚劳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言犹在耳。《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风虚》对薯蓣“去冷风,头面游风,强筋骨,壮脾胃”的总结,祛风的功能尤其突出值得深思。

石楠是李时珍就感叹已经被遗忘的古代三大治风妙药之一,《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风虚》条下,有“石南,逐诸风”的总结,《本草图经》有豨莶草“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间痛,腰膝无力者”[8]的论述,而临床实际上我体会到一味石楠或一味豨莶草都有独活寄生汤的功能。惟逐风石楠力强,补肝肾豨苋草为胜。

攻*祛风药:全蝎、蜈蚣、蜂房、乌梢蛇均是以*攻*型抗癌常用药,实际上祛风之功大于攻*。多用于脑瘤、椎管肿瘤等。

化痰祛风药:天麻、南星作为化痰祛风药,恶性淋巴瘤必用,天麻长于治眩晕,南星长于消肿块。

活血祛风药:红花、老鹳草。《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妇人六十二种风,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说明红花不仅是活血药,更是祛风药。《本草纲目拾遗》谓老鹳草“祛风,疏经活血,健筋骨,通脉络”,[9]《滇南本草》谓老鹳草:“祛诸风皮肤发痒,通行十二经络”[9]均是理论依据。只不过,红花以活血为主,长于止痛,老鹳草以祛风为尤,长于止痒。

祛风燥湿药:马齿苋、白鲜皮作为祛风燥湿药,常用于恶性肿瘤的顽固性瘙痒。

祛风散寒药:花椒应该是张仲景治疗腹部肿瘤的要药,大建中汤、乌梅丸为代表。《名医别录》谓花椒“除六腑寒冷……散风邪瘕结”、[10]《日华子本草》的“破症结”[10],说明花椒是以驱风散寒来消肿瘤,颇能新人耳目。《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的椒艾丸,以蜀椒为君药,配合艾叶、干姜、赤石脂、乌梅,“治三十年下痢,所食之物皆不消化,或青或*,四肢沉重,其既眩倒,骨肉消瘦,两足逆冷,腹中热,苦转筋,起止须扶,阴冷无子。”我们不仅从适应症上看出肠道肿瘤的表现和恶液质,也能从“所食之物皆不消化”——完谷不化,发现风邪入里致积的线索。从发现花椒祛风散寒止痛抗肿瘤到临床每每取得显效,我体会到了读书、看病、写文章的乐趣。

6.验案

钟女士,37岁,柳州市人。年2月21日以腰及全身关节疼痛半年为主诉,在我院行MRI,发现L4~5平面小结节影为6mm,考虑神经源性肿瘤可能性大。舌淡红,脉沉细。证属肝肾亏虚,气血不足,风寒入中,督脉不通。法当散风寒,补肝肾,益气血,通督脉。以独活寄生汤化裁。药用(农本方):独活12g,羌活10g,防风10g,威灵仙20g,熟地*20g,骨碎补20g,龟板10g,当归12g,川芎12g,赤芍12g,葛根30g,全蝎6g,蜈蚣5g,路路通10g,皂角刺10g,鹿角霜10g,5剂,每日1剂,开水冲化,分2次服。

年3月13日第5诊,病情稳定,患者自述剧烈运动后遗尿,乃在上方基础上加补气的*芪30g,*参12g,白术10g,7剂,每日1剂,开水冲化,分2次服。

年5月26日第18诊,自述全身关节疼痛渐次消失,小便复常月余。复查MRI,提示腰椎失稳,未见占位性病变。

按:中药汤剂源远流长,至今应用不衰。但随着时代的进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生活节奏加快邓因素,中药颗粒剂应运而生,农本方颗粒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药颗粒剂就相当于古代的散剂,古人用药剂型很重要,汤者荡也,丸者缓也,散者散也。我以为肿瘤患者用散剂散其邪实非常合适。《景岳全书》引华元化对剂型之论述则更加全面:“散者,能驱散风邪暑湿之气,滤阴寒湿浊之*,发散四肢之壅滞,除剪五脏结伏,开肠和胃,行脉通经,莫过于散也”。事实上中药颗粒剂是中药发展的方向,因为工业化生产,大量采购,可使药物更加地道,采摘时间更加准确,易于保存,防止虫蛀、变质、发霉等影响药物质量的诸多因素,而且免去了先煎、后下、包煎等特殊煎煮方法,既减少了煎煮等待时间,又保证了质量,何乐而不为。尤其是农本方颗粒,是完全按照医生的用量折算,对于不传之秘在于量上的中医来说,非常合适。

参考文献

1.陈延之撰,高文铸辑注.小品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范先基,石彧,张定进.王三虎治疗黑疸的经验[J],中医杂志.;46(11):-

3.郭博信主编.明清临证医话精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4.潘华信,朱伟常主编.叶天士医案大全[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5.贺用和,韩静.论“风”与肿瘤转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2(2):-

6.宋立人,洪恂,丁续亮,等主编.现代中药学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

7.张若楠,王三虎,任东青.独活寄生汤对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3(10):28-31

8.宋立人,洪恂,丁续亮,等主编.现代中药学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9.宋立人,洪恂,丁续亮,等主编.现代中药学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0.宋立人,洪恂,丁续亮,等主编.现代中药学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ianpia.com/bxppj/11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