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经典名方槐花散
?34:槐花散:《普济本事方》:“治肠风脏*,槐花散。”:槐花(炒),柏叶(烂杵焙),荆芥穗,枳壳(去穰细切,麸炒*)。:等分,为细末,用清米饮调下二钱,空心食前服。 槐花散,中医方剂名。为理血剂,具有清肠止血,疏风行气之功效。主治风热湿*,壅遏肠道,损伤血络证。便前出血,或便后出血,或粪中带血,以及痔疮出血,血色鲜红或晦暗,舌红苔*脉数。临床常用于治疗痔疮、结肠炎或其他大便下血属风热或湿热邪*,壅遏肠道,损伤脉络者。肠癌便血亦可应槐花是北方很普遍的花,它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都挺高的。 其一它可以清肝火,我们一般的槐花,味苦,微寒,归肝、大肠经,有清肝火的功效,在古代医书里就常常被记载,吃槐花可以治疗因为肝火而导致的头晕目眩,有清肝明目之功效,临床上主要用来治疗便血、痔血、尿血、风热目赤等病。 其二,凉血止血。 槐花本性凉,临床上可用来治疗便血之血和尿血,所以它有止血的功效。 因为它性凉,还有降火的功效,可以将侧柏叶、枳壳共同研成粉末使用,这就是有名的槐花散,对于肠热很重的,还可加用*芩、*连;如果大便特别干燥,又可加用润肠通便的火麻仁、郁李仁和蜂蜜。 槐花一般是将白色的花从树上摘回来之后,洗净,然后将水挤干,与鸡蛋一起炒,放入适量的油盐,味道非常好棒。 槐花散治牛皮癣: 刻诊,患者全身到处都是皮损,硬币那么大小,看上去触目惊心。因为痒,患者搔抓不停。仔细看,皮损处有微微的鳞屑,而且基底有红晕。哪里最严重呢?就是上臂和腰部。 看舌脉,发现舌红,脉细数。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医家写了一张方子。 槐花、元参、白鲜皮各15克,生地20克,荆芥、侧柏叶、丹皮、蝉衣、牛蒡子、紫草、甘草各10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 患者服药5剂以后,身上硬币大小的皮损就基本消失了。接着,原方不变,再用5剂,皮损完全消失,瘙痒感没了,而且经过随访,患者再未复发。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最初刊载于年的《四川中医上》。 首先,此病来得挺快,而且迅速蔓延,局部十分瘙痒。这在中医来看,就考虑是风邪作祟了。风邪,来无影去无踪,像极了皮肤病发病的特点。风邪伤津化燥,患者的皮肤就会瘙痒。总之,风邪为病,伤人肌肤,是导致牛皮癣、荨麻疹、瘙痒症等皮肤病的常见因由。 此人的皮损处,有出血点,基底红晕。这说明啥呀?说明有热邪。患者舌红脉数,更是有热的表现。 我们可以基本判定,患者的皮肤病,是由于风邪郁表,伤及血分,使得血分有热、发于皮肤所致。 因此,要想改善局面,就得祛风、凉血。你说对不对? 我们看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吧—— 槐花、元参、白鲜皮各15克,生地20克,荆芥、侧柏叶、丹皮、蝉衣、牛蒡子、紫草、甘草各10克。 这里头,藏着一张方子,这就是槐花、荆芥、侧柏叶这三味药。 这三味药,源于“槐花散”,是《普济本事方》里头的方子。其最初构成,就是槐花、侧柏叶、荆芥穗和枳壳各9克。它能干啥呢?就是治疗痔疮出血。 这就是所谓异病同治了。之所以能“同治”,源于不同的疾病,有相同的病因病机。 痔疮出血,因由之一,是热邪入血,热迫血行。而牛皮癣,方才我们分析了,也是热入血分。既然大家都类似,干嘛不可以同用一个方呢? 譬如这槐花散,槐花凉血,侧柏叶凉血止血,荆芥穗祛风。你说,它是不是契合了我们最初凉血祛风的初衷? 故而,槐花散,在这里,就是可用的。 在这个基础上,用元参、生地、丹皮、紫草进一步凉血养阴,用牛蒡子和蝉衣来疏散风热,用白鲜皮祛风止痒。 因此,这就是以槐花散加减,治疗牛皮癣的例子。它十分典型生动,足可以拿来借鉴。 其实,牛皮癣也算是常见的皮肤病了。槐花散加减,以凉血祛风之法调治,是基本的思路之一,主要还是适用于急性期。它的应用价值,还是很大的。 注:本文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ianpia.com/bxppj/11265.html
- 上一篇文章: 医案湿疹下焦湿热型
- 下一篇文章: 名医效方集锦国医大师治胃炎秘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