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 作者/汪庆安 慢性荨麻疹的常用药 1.苦参 急性荨麻疹取苦参25克,益母草80克,即可在短期内控制病情。苦参凉血解*,祛湿止痒,益母草活血祛风,凉血消斑,慢性荨麻疹属热者也可用之,常与土茯苓、白鲜皮、地肤子等为伍,以清热燥湿止痒。 2.乌梅 此病与过敏有关。乌梅有较明显的抗过敏作用,用过敏煎为主治疗荨麻疹属于辨病用药,加龙骨、牡蛎补钙也是如此。用之治疗疾病,只能考虑酌加,不能以之为主,因为中医的精髓是辨证论治。 3.乌蛇,蝉蜕,白僵蚕,全蝎 很多时候,对于顽固的荨麻疹,一般药物难以奏效,不得不选用虫类血肉有情之品搜风逐邪。上述四药皆为搜风佳品,能入血走肤,搜剔血中伏风,善于通络止痒。 4.地龙 此病为邪风所害,见瘾疹瘙痒。邪风内潜血分,郁而化热,必致阴伤血瘀,况且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地龙能活血通络,又善清热息风,故重用之,亦可加赤芍、当归等活血药辅助之。 5.*芪,何首乌 此病为变态反应性疾病。所谓变应原或抗原可以理解为中医里的邪风。然而,若无正气不足,表虚不固,邪风也难以入侵为病,况且邪留皮肤日久,损伤更是必不可免,故扶正也很重要。*芪能大补元气,使脾肺强健,从而强卫固表。慢性荨麻疹多有阴血不足,阴血虚生风可见瘙痒。何首乌善补精血,亦为扶正之法。气血得补,则正气存内,而邪不可干。 此病不易痊愈的原因有二:一是禀赋不足,易感外邪,多见于过敏性体质;二是久病入络,邪伏血分,而至病情复杂,虚实相兼。本人治疗慢性荨麻疹多数有效,但也有一部分顽固至极,效果不显,但愿以后能在本病的治疗效果上能有所提高。 医案 1.记某,男,24岁 全身起风团半年。 病人半年前参加工作,在某工厂担任要职,但从参加工作起,身上经常出现大小不等的淡红色风团,并瘙痒,此起彼伏,尤其出汗后更为严重。在家里休息时则不发作,口服扑尔敏有效。曾来我处求治过,当时我诊断为荨麻疹,因起病与工作环境有关,建议病人更换工作单位,但病人因多种原因不想舍弃那里的工作,不得以就在每次发作时以抗过敏控制病情。近一个月发作频繁,感觉长期口服扑尔敏不是办法,遂来我处求治。病人身体略胖,时感乏力,易汗,全身散在淡红色风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瘙痒难忍,舌淡红,苔薄白,脉缓。 诊断:荨麻疹。 处方:*芪60g,白术20g,防风10g,白僵蚕15g,蝉蜕15g,白鲜皮30g,益母草60g。 服药期间病情逐渐好转,共服药20剂,停药。在原单位继续工作,不用扑尔敏等药,至今4年整,仅发作过3次。 病人乏力易汗,属表虚,有此病理基础,则邪风易入,致使皮肤出现风团,并时发时止,作痒难忍。方中*芪、白术、防风为玉屏风散,使卫表得固而治本;白僵蚕、蝉蜕疏风散邪,二药气味俱薄且性升,能拔邪外出;白鲜皮祛风止痒,透邪解*;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选益母草活血祛风,兼凉血消斑。全方使邪风得祛,卫表得固,标本兼治,故效果显著持久。 2.陈某,女,50岁 皮肤风团伴瘙痒反复发作1年。 病人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风团,躯干最多,形似地图,诊断为荨麻疹。服扑尔敏可迅速消退,但停药立即复发。曾多方求治,均无显效。经久不愈,甚为苦恼,百般无奈,来我处求中药治疗。现面色不华,全身散在风团,大小不等,形状各异,此起彼伏,色淡红,奇痒,入夜尤甚,同时伴失眠心烦,手足心热,不敢进食辛辣及海鲜,否则风团必然加重。平素易汗,劳则气短,舌红苔薄*,脉弦细数。 诊断:慢性荨麻疹。 处方:*芪30g,何首乌30g,鸡血藤30g,防风10g,乌梅15g,蝉蜕15g,白僵蚕15g,乌梢蛇10g,全蝎(吞)3g,地龙20g,益母草60g,土茯苓30g,苦参15g,白鲜皮30g。 发作时可暂时口服抗过敏药,中药汤剂则连服。服药过程中,发作次数越来越少,直至1个月后,再不曾用过抗过敏药。共服中药25剂,至今近一年,未见复发。 病人素体表虚,又感受风邪,因正气不足而邪恋,日久入络,伏于血分,并化热伤阴,故病情顽固复杂。方中*芪补气固表;何首乌、鸡血藤补血养阴,以扶其正;防风、蝉蜕、乌梅疏风散表邪,抗过敏;白僵蚕、全蝎、乌梢蛇等血肉有情之品搜剔血中伏风;地龙、鸡血藤、益母草入络凉血,活血祛风;土茯苓、苦参、白鲜皮泻火解*止痒。全方攻补兼施,内外兼顾,用补除补卫表外,更深层次补养阴血,用攻除疏散表邪外,又入络搜剔伏邪,故效果显著。 I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用药杂谈》,作者/汪庆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编辑/止一。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乌梅丸加味治痒 作者/徐书 [案]杨某,男,37岁。-10-21初诊。 病史:皮肤经常起风团1年余,时发时止,曾经中药治疗效果差。刻下:形瘦,口干,大便干,全身时感怕冷,舌质偏红,苔白腻,脉濡弱。 辨证:上热下寒证。 治法:清上温下。 方药:乌梅汤加味。 乌梅15g,*连15g,*柏10g,桂枝15g,附子10g,干姜10g,花椒10g,玄明粉5g,当归10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14剂,水煎服,每日2次。 二诊:药后瘙痒明显好转,偶发,口不干,大便正常,舌苔渐退,脉较前有力。上方去玄明粉,继用原方10剂。 三诊:药后全身无瘙痒,无其他不适。 荨麻疹是常见的一种血管反应性皮肤病。发病原因繁多,如:寒冷、风邪(风寒、风热)、高温、日光摩擦,或食鱼虾、山珍、海鲜、辛辣动风之物,或由肠寄生虫及其*素所致,或胃肠湿热,冲任不调……,均能诱发本病。对其治疗方法颇多,但疗效有的不够理想,特别是慢性荨麻疹,往往数年不愈。 根据《伤寒论》第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其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近代名医吴鞠通指出:乌梅丸是酸甘辛苦复法,酸甘化阴,辛苦通降,辛甘为阳,酸苦为阴,是一首寒热并用,调和阴阳的专剂。 《伤寒论》厥阴篇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从提纲来看:肝阳虚是本,气机逆乱,造成上热下寒的格局。这类患者体质,一般是虚寒性为主,但局部呈现热证表现。 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经验,纯属偶得,那是年春天,余买了一本《北方医话》,其中一位老中医的经验是用乌梅丸合用玉屏风散治疗蛔虫引起的荨麻疹,效果很好。受其启发:对于舌苔腻,脉弱引起的上热下寒证,恒用本方加味治疗顽固性荨麻疹20多例,效果佳。 肝阳虚之人多因气虚血弱,腠理之间失去温煦而得病。腠理开,气虚表弱,则不能卫外,风、寒、湿之邪乘虚而入,故易发生瘙痒病。方中乌梅味酸入肝,梅得先春之气,主助生阳而杀阴类;细辛发少阳之初阳,以助厥阴之化;当归启少阴之血液,以资肝所藏之荣;*连配花椒,助心火以杀蛔虫,益子气也;附子配*柏,资肾气以回厥,助母气也;干姜佐人参,补中焦而止呕;桂枝制风木,疏肝郁。阴阳和而厥逆回,风邪散而气血足。 加减法:痒甚可加白鲜皮、白蒺藜:大便干可加大*、芒硝、桃仁。 乌梅丸除治痒以外,余在临床中还广泛应用治疗白内障、青光眼、高血压、糖尿病等,效果也佳。 例:*某,男,75岁。-11-11初诊。病史:眼睛胀痛,头昏,头痛20天。医院检查眼压55mmHg,诊断为青光眼。予以降眼压治疗,效果不显。来我处诊治。刻下:眼睛胀痛,头昏,口干,失眠,大便干结,三日一次。舌淡苔白,脉左寸关弱。 辨证:上热下寒。 治疗:清上温下法。 予以乌梅丸加味。乌梅15g,细辛3g,当归10g,*连6g,*柏6g,制附子3g,肉桂1g,白蒺藜15g,菊花15g,生石决明30g,决明子15g,*参10g,甘草6g。10剂。二诊:药后眼睛胀痛,头昏消失,口干,大便干好转,继续上方20剂后,检查眼压正常。故在灵活应用经方时,要谨守病机,有的放矢。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杏林碎金录——30年皮外科秘典真传》,人民*医出版社出版。作者/徐书,编辑/王超,一校/陈欣羽,二校/霜石。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投稿邮箱tg linglan.白癜风病因全国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ianpia.com/bxpzzz/3805.html
- 上一篇文章: 产地快讯云南三七花多商寻货行情攀升
- 下一篇文章: 永信中药网产地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