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古籍解读系列金匮要略上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最好 http://baidianfeng.39.net/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古代是指存放帝王圣训、赏赐的宝物的地方。本书取名“金匮”,即书中内容非常珍贵之意。《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杂病学的医籍,也是我国四大医学经典之一,具有卓越的临床价值和学术价值,被后世称为“方书之祖”。 《金匮要略》书名首次出现于正史,是在元代编纂的《宋史·艺文志》中:“金匮要略方三卷,张仲景撰,王叔和集”。一般认为,《金匮要略》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16卷中的“杂病”部分。但也有学者认为其始祖应为4世纪前期的《金匮药(玉函)方》,部分内容可追溯至5世纪后半叶的《小品方》。大约到7世纪初至8世纪中叶,经过了多个时代诸医家、书局的错综复杂的传承、改编、整合,逐渐产生了现在的《金匮要略》底本。 ★ 一 ★ 作者简介 张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邓县)人,汉桓帝元嘉二年生(约-),是东汉末年的杰出医学家、药学家和文学家,号称“建安三神医”之首。张仲景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张宗汉在朝廷为官。由于家庭教育环境良好,他从小接触很多医学典籍,传统医学教育背景深厚,为他后来博采众长著书立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东汉末年,皇权逐渐衰弱,朝廷内部政治斗争激烈。各地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纷纷涌现,兵祸绵延,老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农业生产受到战乱和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粮食大幅减产,疾病发生率明显提高,特别是疫病流行,经常尸横遍野、民不聊生,连张仲景自己的家族都有很多成员死于伤寒病。张仲景虽官场得意(曾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但目睹民众的惨状,萌发悲天悯人之心,决心学习医术、治病救人。 张仲景拜当时名医张伯祖为师,博览群书,吸取当时各医家医术之所长,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张仲景曾仔细研读过《黄帝内经》《难经》《胎胪药录》等著名医书。《素问》记载:“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张仲景受其影响较深。同时,他也在医学实践过程中广泛收集各种民间验方,根据自身诊治经验去伪存真,并认真总结、归纳、汇总,最终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其中,杂病部分经后世校订、增补、整理,形成《金匮要略》全书。 ★ 二 ★ 本书概况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收载方剂首,用于治疗60余种疾病。所载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也涉及外科、妇科、急救等病症用途。 张仲景在书中开篇写道:“千般疢(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张仲景认为,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为“邪气”侵入脏腑、血脉瘀滞不通、肉体外部伤害三种。因此,平时应注意养生,不令“邪气”侵入脏腑;如果四肢沉重血脉不通,即以“导引吐纳,针灸膏摩”解决;平时注意避开“禽兽灾伤”,节制“房室(事)”,饮食注意避免生冷油腻、过甜辛酸,调理好身体,则致病因素很难进入身体的深层,即使得病也较易治疗。这反映了张仲景对于各类疾病发病病因的集大成之学说,体现了治养一体、综合调理的疾病治疗思路。 《金匮要略》首次确立了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如辨证用药,包括根据虚实辨证用药,如妇人“产后下利虚极”,腹泻后身体虚弱,应该在治疗腹泻、痢疾的基础上用阿胶、甘草补血;或根据寒热辨证用药,如“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应使用温经汤方;或根据表里辨证治疗,如“呕而发热者”,应以“小柴胡汤主之”;或根据气血辨证用药,如“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或辨病用药,对于实症,迅速确定疾病的类型、病种,采取针对性的疗法,如“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书中开篇又道:“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张仲景认为,一个好的医师,应该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如果肝上有问题,不能简单地治肝,应该先从治脾入手。他认为“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气盛、肾气制、心火得旺制肺金,金气得制则肝气盛,自然疾病得到治愈。“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这些记载集中体现了张仲景治病应该“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思路。 《金匮要略》创立了系统的中医方剂学的体系,在此之前的医学专著中仅收录很少的成方验方。而《金匮要略》仅理、法、方、药俱全的方剂即达多首,依法遣药,理论与实践兼顾。很多方剂沿用千年,经长期的临床实践证实疗效确切,甚至很多现代中成药也是在这些方剂的基础上开发。如治疗黄疸的茵栀黄,其中的君药茵陈,既是沿用书中的“茵陈蒿汤”;如中成药白头翁止痢片,即沿用“白头翁汤”中的白头翁、黄柏两味中药材;日本汉方制剂更是大量使用书中的原方,药味均一律沿用不加改动。《金匮要略》被历代医家誉为“医方之祖”,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医方剂学鼻祖。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ianpia.com/bxpzzz/16404.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医药古籍解读系列金匮要略上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