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习一味中药蚕沙
袪风寒湿药 本节药物性味多为辛苦温,入肝脾肾经。辛行散袪风,苦燥湿,温通袪寒。有较好的袪风、除湿、散寒、止痛、通经络等作用,尤以止痛为其特点,主要适用于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筋脉拘挛,痛有定处,遇寒加重等。经配伍亦可用于风湿热痹。 蚕沙 Cansha 来源: 为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moriL.幼虫的粪便。 6~8月收集,以二眠到三眠时的粪便为主,收集后晒干,簸净泥土及桑叶碎屑。生用。 相关名字: 蚕屎、晚蚕砂、原蚕砂、蚕粪。 产地: 育蚕地区皆产。以江苏、浙江、四川等地产量最多。 性味归经: 甘、辛,温。归肝、脾、胃经。 功效: 袪风湿,和胃化湿。 性状鉴别: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蚕沙 颗粒状六棱形,长2~5毫米,直径1.5~3毫米。表面灰黑色或黑绿色,粗糙,有6条明显的纵沟及横向浅沟纹。质轻脆,手捏易成粉末。气微,味淡。 主治病证: 1.风湿痹证。 本品辛甘发散,可以袪风,温燥而通,又善除湿舒筋,作用缓和,可用于各种痹证。《千金方》单用蒸热,更熨患处,以治风湿痹痛,肢体不遂者;若与羌活、独活、威灵仙等同用,可治风湿寒痹;与防己、薏苡仁、栀子等配伍,可治风湿热痹,肢节烦疼,如宣痹汤(《温病条辨》)。 2.吐泻转筋。 本品入脾胃,能和胃化湿,湿去则泄泻可止、筋脉可舒。治湿浊中阻而致的腹痛吐泻转筋,常配木瓜、吴茱萸、薏苡仁等,如蚕矢汤(《霍乱论》)。 3.风疹湿疹瘙痒。 本品善袪风湿,止痒,可单用煎汤外洗,或与白鲜皮、地肤子、蝉蜕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5~15g;宜布包入煎。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胃肠虚弱者慎服,血不养筋、手足不遂者禁服。 鉴别用药: 蚕沙与木瓜均能袪风湿、和胃化湿,以治湿痹拘挛及湿阻中焦之吐泻转筋。但蚕沙作用较缓,又善袪风,故凡风湿痹痛,不论风重、湿重均可应用;木瓜善舒筋活络,长于治筋脉拘挛,除常用于湿阻中焦吐泻转筋外,也可用于血虚肝旺,筋脉失养,挛急疼痛等。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肠鸣,热中消渴,风痹,瘾疹。” 2.《本草纲目》:“治消渴,癥结,及妇人血崩,头风,风赤眼,去风除湿。” 3.《本草求原》:“原蚕沙,为风湿之专药,凡风湿瘫缓固宜,即血虚不能养经络者,亦宜加入滋补药中。”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叶绿素,植物醇,β-谷甾醇,胆甾醇,麦角甾醇,蛇麻脂醇,氨基酸,胡萝卜素,维生素B、C等。 2.药理作用:蚕沙煎剂有抗炎、促生长作用,叶绿素衍生物对体外肝癌细胞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以蚕沙提取物叶绿素之衍生物叶绿素铜钠盐,制成每片20mg之肝血宝片,每次2片,日服3次,治疗白细胞减少症例,总有效率88.7%(医学研究通讯);用铁叶绿酸钠(蚕沙加工物)胶囊(每丸含20mg)每次2丸,每日3次,治疗缺铁性贫血30例,治愈好转率%(医学研究通讯);蚕沙15~60g,煎汤代茶,治疗口腔溃疡35例,收效甚佳(中医杂志)。另炒炭研末,治崩漏有良效。 注:内容来自教材和网络,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下期中药预告下期预告,你能猜出来是什么吗? 请在文章下留言~ 微苦、辛,温。归肝、脾、肾经。袪风湿,舒筋活络。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ianpia.com/bxppj/9666.html
- 上一篇文章: 大荔中医每天认识一味中药白鲜皮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