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哪里比较好 http://pf.39.net/bdfyy/index.html

小建中汤比桂枝汤多了胶饴,又将芍药加倍而成。经李宇铭先生考证,张仲景书中的芍药应当是赤芍,小建中汤突出了赤芍的用量,又加入了胶饴,其用意何在呢?

现在分两种,即白芍和赤芍,二者都是临床常用的中药品种。而在张仲景的书中只是写作“芍药”,没有标明到底是白芍还是赤芍。按照本草文献学的考证,一些学者认为张仲景时代芍药未分赤、白;同时又有很多学者认为汉代的芍药就是指今天的赤芍,并且指出白芍是人工栽培又经过炮制后入药,而赤芍则是野生,不经炮制直接生用。有学者更清楚地指出“张仲景时期没有药用栽培的芍药和加工成白芍的相应技术存在”[《时珍国医国药》,,15(3):],再根据直至宋代才开始有药用芍药的人工种植,《伤寒论》之中所用芍药均没有标注炮制,可以推断出其应该是野生且为生品的赤芍。

对此李宇铭先生则从一般认为的芍药有“双重作用”入手,经过周密的分析、考证,不但支持了经方之中芍药当为赤芍的观点,还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迪。所谓芍药的“双重作用”是指芍药既酸涩而敛阴又能通经络、活血脉。且不说“涩”与“通”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持此种观点来分析相关的经方,也往往只能于其“双重作用”之中取其一,否则就难以自圆其说。

实际上这个问题是由两种芍药功效的差异造成的,一方面张仲景用的是赤芍,一方面我们从白芍的角度加以诠释,就形成了今天对经方之中芍药认识的混乱。一般理解白芍、赤芍的差异,认为是“白补而赤泻”,《神农本草经》对芍药的记载是“味苦,平,有小*”,这与现代对赤芍的认识“苦,微寒”基本相同,只是“微寒”与“平”的细微差异,并没有白芍的“酸味”。由于味苦,所以赤芍能通泄、活血;白芍能补益,在于白芍味酸能收敛。《伤寒论》第条说“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因此在张仲景看来芍药与大*有着近似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大*“味苦,寒,无*”,与对芍药的记载“味苦,平,有小*”很接近,共同点在于“味苦”,差别仅在于“寒”与“平”。据此,也可以看出张仲景所用芍药应当是赤芍。

如果认定张仲景所用芍药是赤芍,首先就需要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之中含有芍药的方剂重新加以认识,尽管这样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麻烦,可是毫无疑问这是必须的,也是值得的。张仲景应用芍药(即赤芍)的目的在于通降营血,比如桂枝汤,《伤寒论》第12条说“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桂枝汤主之”。这里的“阳浮而阴弱”是指“寸脉浮”而“尺脉弱”,尺脉反映下焦营血偏虚,也可以据此而理解本条桂枝汤证是由于感受寒邪而伤营气,或患者素有营气偏虚而感受风寒所致。既然本条方证有营气偏虚的一面,芍药在这里是否和甘草起到“酸甘化阴”的作用呢?不是的,因为张仲景对于阴液偏虚之证,一般采取静候“自愈”的方法而不予治疗。如《伤寒论》第49条说:“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又如第59条说:“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再者,这里的芍药也绝不是要通过“酸敛”而阻止汗液外出,因为这样的话显然是闭门留寇,而与桂枝汤解表有所矛盾。再有既然存在阴液偏虚也无须直接补充而静候自愈,那么张仲景在桂枝汤中用赤芍与桂枝配伍的目的何在呢?桂枝汤中桂枝与赤芍的作用均在于“通”,营卫二气皆生于中焦脾胃,而营气藏于下焦,营卫二气又能通过上焦宣发于脉中、脉外,从而濡养周身。桂枝的作用在于宣散卫气,使营气从上焦出表;而赤芍的作用在于通降营气,使中焦的营气下降。二者一阴一阳、一卫一营、一升一降、一上一下,通过营卫气血通畅使邪气得去,是张仲景“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金匮要略》第一篇第2条)思想的重要体现。由此可知,赤芍的作用部位在中、下二焦,而具体的作用是通降营血,这也揭示了《伤寒论》之中桂枝汤加减芍药的原因。如第21条的“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太阳病下之后,应该有阴虚的一面,“脉促”呢?《伤寒论》第34条说“脉促者,表未解也”,第条说“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第15条说“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由此可知,本条的“脉促”不是去芍药的原因,这样一来,去芍药的理由就只剩下了“胸满”一证。《金匮要略》第五篇第3条说“营缓则为亡血……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这里指出了胸满是由于亡血、心气不足所致。濡养周身正是营卫的功能,而误下后使营气受损,向上宣发不足而导致胸满的发生,这时如果不去掉桂枝汤中的赤芍,则胃中营气继续通降下焦,会使胸满加重,所以本条要用桂枝去芍药汤。同样道理,如果是太阳中风伴有上焦的卫气虚,就是第20条的“桂枝加附子汤证”;如果同样情形而伴有上焦的营卫俱虚,就是《伤寒论》第22条的“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再如《伤寒论》第62条的“新加汤”证,也是“发汗后”,并且“身疼痛”,却因为“脉沉迟”增加了芍药、生姜的分量外,又加入了人参。《伤寒论》第49条说:“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本条见到的“脉沉迟”,并非单纯的“尺中迟”,是营血亏虚较重的体现,因此才加大了芍药、生姜的用量,又增加了人参。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去分析、理解张仲景书中的相关方剂,自会“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如芍药甘草汤,第29条是因为胃热炽盛且阴液耗伤、肌肉失养导致脚挛急的发生,芍药甘草汤是通过胃气、营气俱补,并使营气通降下行,以对治脚部阴液的亏虚而取效。如此大费周章地引用李宇铭先生的观点和材料,无非是为了突出赤芍在治疗糖尿病之中的作用。

我们先看两则医案。仝小林教授曾用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合并不安腿综合征,如:

医案1

安某,女,61岁,初诊。主诉:血糖升高14年,双下肢不适,抽搐不安1年余。14年前因消瘦、医院检查:空腹血糖9.4mmol/L,尿糖“++++”,确诊为2型糖尿病。于6年前开始胰岛素治疗,现以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50R)早10U、晚8U皮下注射,以控制血糖。刻下症见:双下肢不适感,抽搐,夜晚尤甚,天亮前腿部肌肉抽搐成团状,疼痛至哭,持续时间约30分钟,活动或按揉后减轻,四肢凉,此症状已持续1年余。双下肢发软,行动无力,头发易脱落。大便偏干,2~3日1次,小便可,夜尿1~2次,眠佳。脉偏沉细数,舌苔白厚腐,底瘀。吸烟30年,不饮酒。查空腹血糖9.9mmol/L。西医诊为糖尿病合并不安腿综合征,中医诊断为消渴,痹证。辨证为血虚寒凝,经络痹阻。治宜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方用芍药甘草汤合*芪桂枝五物汤、大乌头汤加减:白芍30克,炙甘草15克,制川乌(先煎4小时)15克,制草乌(先煎4小时)15克,*芪30克,桂枝30克,鸡血藤60克,三七9克,酒大*(单包)9克。

二诊:服药1月后未再出现腿部肌肉抽搐,足趾可活动,四肢末端发凉明显改善,效不更方,仅作部分调整,上方白芍改为45克,制川乌改为30克,制草乌改为30克,三七改为15克,*芪改为60克,另加*连30克,干姜6克。守方继服1月。随访2月,未出现腿部肌肉抽搐症状,继服中药控制血糖。

医案2

尹某,男,37岁,初诊。主诉:血糖升高4月,左下肢静息痛半年余。患者4月前因有典型“三多一少”医院检查,发现血糖升高,餐后血糖20.13mmol/L,尿糖28mmol/L,诊为糖尿病。服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及中药治疗,目前血糖控制平稳。既往有脂肪肝病史。刻下症见:左下肢酸痛,左侧臀部酸痛,静息痛,行走时缓解,眠不实。大便干,2日1次,夜尿2~3次,夜间多汗。纳可,乏力,口周生小疮。血糖控制平稳,空腹血糖5.94mmol/L,餐后2小时血糖9.5mmol/L。脉沉略弦,舌质暗苔少,舌略大。西医诊为糖尿病合并不安腿综合征。中医诊断为消渴,痹证。辨证为肝肾不足,血虚络痹,筋脉失养。治宜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方用芍药甘草汤合*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白芍30克,炙甘草15克,*芪30克,桂枝30克,鸡血藤60克,当归30克,*连30克,生姜三大片。

二诊:服药1个月后,左下肢疼痛、静息痛较前略有好转,乏力消失,自觉肌肉松弛。空腹血糖5.8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6.4mmol/L。证属:肝肾不足,血虚络痹,筋脉失养。处方以芍药甘草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白芍45克,炙甘草15克,*芪30克,当归12克,知母15克,煅龙骨(先煎)30克,煅牡蛎(先煎)30克,炒酸枣仁90克,肉桂30克,山茱萸15克。

三诊:左下肢痛好转%,睡眠好转50%~60%,双下肢皮肤瘙痒、多汗好转%。空腹血糖5.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6.4mmol/L。上方重用炒酸枣仁克,去煅龙骨、煅牡蛎、肉桂、山茱萸、知母,加白鲜皮30克,地肤子30克,*柏30克,生姜五大片。

四诊:腿痛略有反复,眠佳,皮肤瘙痒基本消失,余无明显不适。空腹血糖6.7mmol/L。处方:白芍45克,炙甘草15克,当归15克,*芪20克,*连15克,*芩30克,山茱萸15克,肉桂9克,生姜3片。14剂后,腿痛消失,无明显不适,开始服用水丸巩固疗效。随访3月腿痛未犯。(节自《仝小林经方新用十六讲》)

李阳波先生认为芍药的作用部位在“胃的底部”,而具体的作用则是限制肝木的升发。李宇铭先生认为在张仲景的理论中,下焦营血的藏散即是肝,肝主升发下焦精气。可见下焦营血的亏虚,是由肝的过度升发造成的,而“芍药”恰恰能限制肝的这种升发作用,升发少了,起到了节流的作用。又因为赤芍味苦,“苦以涌泻”,可以引导气血下行,这无疑也会增加下焦营血的潜藏。因此在对芍药的认识上,两位先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现在临床上运用经方时,其中的芍药普遍选用白芍。应该说,白芍和赤芍均是来源于同一品种的植物,两者功效有某种程度的相近。临床的这种做法或许可以理解为“同中之异”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ianpia.com/bxppj/11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