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痴风是怎么得的 http://m.39.net/pf/a_4793729.html

药对的应用

历代名医均重视药对的使用,北宋徐之才的药对,今人吕景山的《施今墨对药》等等。刘老用药的一大特点是药对的应用,即在辨证处方应用中加入应证药对,以提高疗效。临床运用几十年,确有奇效。现将刘老常用药对介绍如下。

1.祛风药对

白鲜皮—地肤子:清热利湿止痒(用于风痒轻者)。

蜈蚣—乌梢蛇:祛风通络止痒(用于风痒重者)。

刺蒺藜—茵陈:疏风利湿。

天麻—荷顶:祛风升清。

生*芪—当归:养血祛风。

秦艽—昆明山海棠:养阴祛风。

代赭石—生石膏:镇肝息风。

“风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风为阳邪,其性开泄,为春季的主气,具有升发向上的特点,所以风邪侵入,多犯人体的上部(如头面)和肌表(常指暴露部),并使皮毛腠理开泄,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古人认为风善行数变,善行是指风病的病位常无定处,或游走不定,数变是指病变变化无常,如荨麻疹中医称为隐疹,认为其病因主要是风邪所致。风胜则痒,所以风病的另一特点是瘙痒无度。概括来讲,风邪所致皮肤病,常具有发病急、消失快、发无定处,游走不定,剧烈瘙痒,病程短的特点。一切瘙痒性皮肤病都与风有关。因此,祛风药对的应用也相当广泛。

2.祛湿药对

辛夷花—苍耳子:温化上焦之湿。

藿香—佩兰:芳化中焦之湿(湿邪轻者)。

苍术—白术:燥化中焦之湿(湿邪重者)。

炒*柏—生薏苡仁:清利下焦之湿。

土茯苓—茵陈:清利下焦之湿。

绞股蓝—灵芝:扶正利湿。

丹参—土茯苓:活血利湿。

白薇—萹蓄:养阴利湿。

鹿角霜—蒲公英:温阳化湿。

川芎—威灵仙:活血利湿。

八角枫—昆明山海棠:通络利湿。

海桐皮—生地榆:祛风利湿。

海藻—生甘草:化痰软坚。

“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皮疾难愈,多见湿邪。刘老常教导我们:“湿邪在皮肤疾患中占有较重的位置。‘虽无明征亦去湿’(赵炳南语)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去湿法’在治疗皮肤疾患中的重要性。”湿邪致病,喜侵人之下部,多缠绵不愈,反复发作。湿邪侵犯皮肤则皮肤肿胀,水疱糜烂,或有肥厚浸润等。一些慢性顽固性、瘙痒性反复发作的皮肤病多与湿有关。若在辨证处方中加入相应的祛湿药对,则可提高疗效。

3.清热药对

川*连—*芩:清心肺。

马勃—青黛:清肺肝。

知母—*柏:清金水。

蒲公英—重楼:清肺胃。

野菊花—蒲公英:清上焦热。

生石膏—天花粉:清中焦热。

土茯苓—败酱草:清下焦热。

地骨皮—胡*连:清虚热。

忍冬藤—连翘:清卫分热。

生石膏—知母:清气分热。

水牛角—小红参:清营分热。

紫草—生地榆:清血热。

通草—淡竹叶:清利三焦湿热(轻)。

通草—滑石:清利三焦湿热(中)。

车前子—土茯苓:清利三焦湿热(重)。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属火”,故皮肤病与火*之间联系密切。火邪与热邪常互称,二者常是程度上的不同,火为热之极。火热之邪在皮肤常见潮红肿胀、灼热疼痛、出血斑、紫斑,一切急性发炎性皮肤病都与火热之邪有关。临证时,在辨证处方中加入相应药对,则效如桴鼓。

4.化瘀药对

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瘀血轻者)。

三棱—莪术:活血化瘀(瘀血重者)。

丹参—五灵脂:活血化瘀(瘀血最重者)。

三棱—莪术—皂刺—重楼:痰瘀并治。

丹参—五灵脂—海藻—生甘草:痰瘀并治。

川芎—怀牛膝:升降气血。

“怪病多从痰瘀治”,刘老指出:“‘瘀’是需要认真研究的一种治法。”实践越来越证明,日久不愈,病程较长之诸多慢性疾病无不具有血瘀之症状和体征。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酌情加用化瘀药对,常见奇效。

5.补虚药对

潞*参—五灵脂:益气生血。

炙*精—炙首乌:补益肝肾。

补骨脂—煅自然铜:补益肝肾。

附子—细辛:温阳益气。

炒*柏—补骨脂:养阴益肾。

淮山药—明玉竹:健脾益胃。

明玉竹—冬瓜仁:养阴益肺。

骨碎补—露蜂房:填精补髓。

桑枝—黑芝麻:益肾止痉。

皮肤病虽实多虚少,但沉久疾病需考虑正虚。刘老在治疗一些疑难重症时,辨证处方中常有补虚药对出现,屡起沉疴。

以上内容由“杏林墨香”订阅号独家发布。本文参考了《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刘复兴》(欧阳晓勇,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购买途径

全国新华书店

医药专业书店

天猫,京东,当当,亚马逊等各大网站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ianpia.com/bxppj/11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