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湿邪与皮肤病

岭南的区域范围

岭南是中国南方的一个特定区域,一般是指五岭山脉(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以南的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福建部分地区。这些地区不仅地理环境相近,而且人民的生活习惯也有很多相同之处。由于广东是岭南历史文化的中心,所以现在岭南一词很多时候是特指广东。

岭南的自然特征和气候特点

岭南区域南临南中国海,北靠五岭山脉,西连云贵,东接福建。区域内山地、丘陵、平原交错,河流众多,雨水充沛,林木茂盛,瓜果丰富。

岭南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南部,纬度低,海岸线长,具有热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气候特征。北回归线横穿岭南中部,大部分地区日照时间较长,夏长冬短。以广东为例,全年有7个月平均气温高于22℃,所以“高温、多雨、潮湿”是岭南主要的气候特点。

岭南的历史文化和饮食生活习惯

岭南地区上古时期是百越族居住之地,秦汉时期为南越、闽粤诸藩国的辖地。长期以来,南岭山脉的天然屏障阻碍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交通与经济联系,使岭南地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文化发展远不及中原地区,被北方人称为“蛮夷之地”。历史记载自唐朝宰相张九龄在大庾岭开凿了梅关古道以后,岭南地区才得以逐步发展。

岭南除具有特色的方言、习俗、工艺、戏曲、音乐、建筑等传统文化外,在饮食生活习惯方面也有显著特点,例如岭南(广东)人喜欢“煲汤”“喝凉茶”,喜欢冷饮和夜生活。

岭南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和饮食生活习惯形成了岭南(广东)人的体质特征,以阳热、湿热、阴虚、脾虚体质为主。

岭南医学(皮肤病)

岭南医学是中医学的一个流派。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认为岭南医学是晋代中原移民带来的医药学术与岭南地区医药相结合形成的,是中医学普遍原则和岭南地区实际结合的产物。晋代岭南代表性名医葛洪著有《肘后备急方》八卷,书中记载了多种岭南的常用草药。

隋唐时期专论岭南多发病的古医书中就有岭南名医李暄著的《岭南脚气论》和《脚气方》。

明代医家陈司成所著《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梅*性病学的专著,该书记载:“霉疮一症,细考经书,古言未及,究其根源,始于午会之末,起于岭南之地,致使蔓延全国,流祸甚广。”书中明确指出梅*始见于我国岭南广东,所以古时霉疮又称广疮。

岭南湿邪致病特点

在岭南,湿邪为六淫之首。这是由岭南地区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所决定的。岭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长年受东南或偏南之暖湿气流影响,多雨潮湿,空气湿度常年偏高。岭南湿邪(气)的形成除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外,还受日照地表高温蒸发而来的湿气及过食冷饮海鲜伤及脾胃湿从内生的影响。“三因”相合,致使岭南地区六淫致病是以“湿邪”为多。中医认为湿邪有四大特性: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湿为阴邪。其中,岭南湿邪更加缠绵,更易化热成*,耗伤气阴,损脾困阳。

岭南湿邪为病多为湿气、湿热、湿*、暑湿。其中湿气为湿之轻证,治宜轻清;湿热为湿蕴化热,治宜清热利湿;湿*为湿热化火成*,治宜清热利湿解*。

岭南地区常见的与湿邪有关的皮肤病主要有脚湿气(香港脚,湿、热、虫)、湿疮(湿热)、脓疱疮(暑湿)等。

岭南从湿论治皮肤病常用方法

常用治则和药物

(1)清热利湿:土茯苓、茵陈、鱼腥草、竹叶。

(2)利湿解*:银花、土茯苓、蒲公英、白鲜皮。

(3)滋阴除湿:麦冬、生地、土茯苓、龟甲。

(4)健脾利湿:白术、茯苓、山药、扁豆、薏苡仁。

(5)祛风除湿:防风、徐长卿、蛇床子。

常用治湿配对药

淡渗利湿——土茯苓、薏苡仁。

芳香化湿——藿香、佩兰。

苦(温)寒燥湿——苍术、苦参。

常用治湿花类药

岭南医家治湿善以花入药,最常用的有木棉花、鸡蛋花、扁豆花、金银花、槐花、葛根花、荷花等。五花茶(金银花、菊花、槐花、木棉花、鸡蛋花)是广东人常饮的凉茶之一,性微寒,具有清热、解*、消暑去湿功效,适合夏天时饮用。

饮食疗法

(1)粉葛煲汤。

(2)玉米煲汤。

(3)土茯苓煲汤。

(4)塘葛菜煲汤。

(5)木棉花陈皮粥。

(6)广东凉茶。

以上内容由“杏林墨香”订阅号独家发布。本文参考了《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范瑞强》(陈信生,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购买途径

全国新华书店

医药专业书店

天猫,京东,当当,亚马逊等各大网站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xianpia.com/bxpcd/11567.html